(文/张家栋 编辑/高莘)
在节能减碳背景下,未来十年,我国汽车产业将发生什么变化?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连续多月突破50%大关的前提下,我国汽车产业又将如何迈好下一步?
9月27日,以“低碳转型与全球合作”为主题的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来自全球各国的车企与供应链高管,以及专家学者纷纷针对上述问题给出答案。
观察者网
尽管以全球低碳转型为背景的技术与市场发展,仍是全球车企努力的终极目标。
但基于市场需求所打造的技术发展方向,则更能够体现出在未来十年汽车产业变革的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和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新能源市场,我国也注定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引领全球车市百年之久后,首次站在潮头的中国汽车产业,对于未来市场的技术探索,同样也在影响,甚至引领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
多动力技术形式并行
“今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超50%”,成为与会嘉宾在提及中国车市时最高频的数字,这也反映出,中国车市的电动化已经步入全新阶段。
在这一基础上,基于市场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出,确保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的发展目标如期实现,未来将确保在技术多元化层面,统筹推进纯电动汽车、零碳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协同发展,全面满足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市场特征、不同用车场景下的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 WNEVC官方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通过数据肯定了动力形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表示,中国汽车的多动力时代已经构成,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当前市场的动力类型可分三大类,分别是ICE(含HEV内燃机驱动), XEV(PHEV+REEV)插电混动(含增程),BEV(纯电动),按照今年1—8月的数据统计,三者之间的比例分别为55.6%,18.6%和25.8%。从电动化的趋势上看,长安汽车认为未来5年中国市场的BEV:XEV:ICE的比例将变为4:4:2,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80%。”
在具体的动力系统技术发展上,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则表示,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能源系统的高效化是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他表示,电池的创新仍然围绕着材料结构和管理系统来实现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持续提升,其中,近年来受到海内外市场高度关注的固态电池便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廉玉波称,根据比亚迪在固态电池领域进行的深入研究,固态电池的广泛应用还需要3—5年时间,且“3年比较艰难、5年比较现实”。同时,受制于成本和材料的可控性等因素,在未来15—20年内,磷酸铁锂电池不会被淘汰,固态电池将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与磷酸铁锂电池相互赋能,分别在不同层级的车辆上使用。
本届大会评出的前沿技术“无储锂负极材料的全固态电池技术”,可使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80 Wh/kg—500 Wh/kg,这意味着在相同体积和重量下,采用该技术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可增加约三分之一。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氢燃料技术的发展,作为燃料电池中发展最为迅猛且市场化运用最多的技术路线,本届大会上,宝马、丰田等车企均提到了自身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布局与应用。
海马汽车展台 观察者网
其中,本次会议的官方指定用车的海马7X-H,便是海马汽车基于丰田Mirai二代电堆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打造的车型;在大会的展区内,现代汽车也展示了其自身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氢燃料电池轻卡MIGHTY Fuel Cell;宝马则凭借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乘用车模块化储氢系统技术”获得“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奖。
低碳转型下的“车能互动”
除了动力技术形式的变革,中国汽车产业与市场也同样在引领着能源系统的融合。
斯坦福大学教授朱棣文认为,实现净零温室气体排放的挑战需要将“用完即弃”的消费模式转变为“再利用”的模式,实现这一模式的前提,则首先要基于庞大的电动化市场与再循环利用体系。
基于中国强大的电动化市场基础,新能源汽车与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也成了下阶段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 WNEVC官方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提到,目前我国充、换电技术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与应用,在车端已不仅是动力之源,同样在面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时,电动汽车也将被纳入储能体系的一部分。
万钢也表示,作为移动储能单元,鼓励充、换电使用绿电和波谷充电,通过V2G实现平衡电网,推进与清洁电力双向高效互动。
WNEVC会场展示换电技术 观察者网
廉玉波则提到,构建绿色能源网络,充分发挥电动汽车移动储能单元的优势,推动车、风、光、储和充一体化的协同的发展,也是实现绿色低碳的关键。
在此过程中,建立完整的能源综合调控的机制不可或缺,这将有利于消除供能侧、市场侧、用能侧以及电动汽车侧之间的技术和商业壁垒。
廉玉波具体而言,应该在供能侧进行可再生能源的输出预测以及稳定性的研究,并制定千万量级的车网调度的策略;在市场侧也需要优化完善配套电价和市场机制,进行负荷的预测和功率波动平抑的研究;在电动汽车侧,也需要加强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的研究,通过这些技术促进全产业链向碳中和方面的发展。
智能化发展正当时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电动化已经不再是推动汽车产业变革的唯一驱动力2024新澳资料大全免费下载,重要性解释落实方法_钻石版5.781。
尤其在中国市场,当50%的渗透率助力电动化的上半场成为定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也顺势成为车市变革下半场的另一大推手。
本届大会上,除了电动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也成了各大车企与供应商口中的高频词汇。
“高级自动驾驶市场正处于增长的关键拐点,我们初步判断2025年将会成为高阶智驾的一个决胜点,也是一个跨越鸿沟的关键节点。”地平线总裁陈黎明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预测尤为激进。
地平线总裁陈黎明 WNEVC官方
他认为,目前城区智驾的渗透率已达到8.5%,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车型可能会配备城市NOA(城市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而创新技术和新的产品是否能够跨越鸿沟,关键在于产品性能以及用户体验。
与陈黎明的观点相近,中国车企普遍对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与应用十分看重。
朱华荣在提到中国汽车未来发展新特征时提到,安全可靠的智能驾驶已成为汽车品牌的一个重要的竞争要素。他表示,今年二季度,中国汽车的自动驾驶渗透率已经达到51%,预计明年将达到80%。
廉玉波则认为,智能化是实现智慧体验的关键,他表示,单车智能通过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提高了驾驶安全性,减轻了驾驶员的疲劳澳门4949精准免费大全 ,确保成语解释落实的问题_优选版0.692。随着 AI技术的进步,单车智能驾驶也在向着高安全、多场景、高性价比的方向发展澳门一肖中100%期期准,时代资料解释落实_标配版5.235。
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 WNEVC官方
同时,廉玉波还提到从单车智能到多车智能到今后的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驾驶演变路径。“基于网联通信技术的应用,车辆之间的互联互动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车辆行驶安全和区域的通行效率。针对城市的智慧交通体系,通过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基于通信-感知-计算的融合,构建超视野感知的预警能力并提升整体的城市交通效率,则将使得汽车成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角色。”
除此之外,廉玉波和朱华荣也均提到了在芯片、5G、大数据、AI等新技术加持下,智能座舱体验的不断优化与提升,面向未来,如何更好地将人车之间多感官交互的融合持续升级,也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向着智能化持续迈进的关键。
持续投身中国
得益于中国市场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试探与领跑,在转型中难以快速全面投入新兴技术的传统跨国车企,也拥有了更多的借鉴对象。
“在中国,为中国,为世界”正在成为主流合资车企们在中国发展的共识。
宝马集团董事高乐 宝马官方
最早喊出“家在中国”的宝马,便深知中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成果。宝马集团董事高乐(Jochen GOLLER)表示,宝马正在从中国的成功中学到经验,这之中包括政策、法律法规、开放的合作态度,以及技术公司、科技公司的技术创新。
宝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从中深深受益。他还以宝马与宁德时代、长城光束汽车(电动MINI生产商)的合作举例,表示中国正在成为宝马向全球进行技术、产品输出的重要“基地”。在高乐看来,宝马愿意与中国一道,加深在电动化、智能化乃至扩展到整个产业界的广泛合作。
表达相同看法的还有入华40周年的大众汽车集团,大众汽车CEO奥博穆(Oliver Blume)表示,“大众汽车集团正全力推进向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转型。集团在中国的目标也十分明确,即到2030年成为中国市场排名第一的国际车企。”
他提到,大众将坚持并贯彻“在中国,为中国”的方针,致力于更为深度地融入中国本土的汽车产业生态系统。
未来,除了深化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的合作,大众还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本土的研发实力,并与本土汽车制造商及软件、自动驾驶、电池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合肥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也将被打造为大众汽车集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开发的核心枢纽。
更加详细提到自身在中国布局的,则是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贝文彬(Kevin Binder)。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贝文彬 WNEVC官方
贝文彬首先提到了奔驰的碳中和愿景(最晚到2039年实现乘用车新车产品阵容在整个价值链和车辆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净零综合),并表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的快速转型。
他还称,奔驰将不断在中国市场加大投入,“在过去的5年里,奔驰花了大约105亿人民币专注中国的研发,并在北京和上海拥有两个研发中心,我们在中国的研发网络也发挥着引领全球的作用,他们已经是梅赛德斯-奔驰MB.OS操作系统的贡献者,这套系统也会在2025年的MMA平台车型上搭载。”
最近,奔驰还刚刚发布,将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人民币,进一步丰富中国的“智造”产品阵容。
观察者网
不过,这些跨国车企也提到,基于面向全球市场的需求,他们仍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多动力形式矩阵并行的方式推出产品。
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市场,随着跨国车企们在开放的合作环境下,不断在前沿技术上进行自主研发,并与中国车企、供应链加深合作,中国汽车产业也将继续迎来百花齐放的市场姿态。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变革中,中国汽车产业已然勇立潮头,正如朱华荣所言,中国汽车市场的变革正在由政策推动,向着市场驱动的形式快速转变。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前行方向上,已经走在全球前列的中国汽车产业,显然有望在下一个十年,继续引领全球市场向着电动化与智能化阔步迈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